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九)

时间:2020-12-14浏览:203设置

122日晚,“《资本论》精读会”第九次读书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楼107举办。本次读书活动精读的篇章是《资本论》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和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由我院刘召峰教授和丁堡骏教授领读,我院研究生及其他院系学生参与线下读书活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部分师生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与读书活动。


《资本论》的第四章三小节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马克思先在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中详细论述资本流通较简单商品流通多了增殖额G,即剩余价值,并指出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且“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在第二小节中,马克思随即指出“总公式的矛盾”,是指从形式上看,资本的一般公式(G-W-G’)是与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相矛盾的,因为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交换的结果并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增减,那资本家如何获取剩余价值呢?而且资本的价值增值不能发生在作为资本的货币身上,也不能发生在“流通的第二个行为即商品的再度出卖上”。马克思在第三小节“劳动力的买和卖”中给出了化解矛盾的答案,即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需要怎样的历史条件呢?马克思指出, 一方面,劳动力占有者必须是法律上自由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自由“支配”自己,把自己的劳动当做商品来卖。从这一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消灭那种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建立起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另一方面,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他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马克思说“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拥有一般商品的共性,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即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资本家要维持资本主义生产,必须保证充足的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即必须保证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增加工人的福利,并非资本家的良心发现,而是资本增值的客观要求。其次,“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工人必需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都是不一样的。不是生产一定量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小,并且这个“一定量”的生活资料也作为动态的标准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其最大的特点是劳动力在得到自身的价值前便已经发挥了自己的使用价值,刘老师在这里批驳了社会上“资本家养活工人”的错误认识,指出是工人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预付给资本家,从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而非资本家养活工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独特性在于既转移旧价值,又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新价值,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因此,劳动力作为商品交换这种看似自由平等的交换过程背后实际是生产领域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可见,劳动力的买卖充满了虚伪的说辞。

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是马克思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后,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在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针对第五章的标题“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刘老师提到,在《资本论》法文版中,马克思将其改写为“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两种不同的翻译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别,实际上都是对本章核心内容的精确概括。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最初看上去和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没有什么区别,但却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第一,雇佣劳动者是为资本家进行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而不属于自己所有,并且他们是在资本家严格监督下进行劳动的;第二,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归劳动者自己所有。因此,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于劳动者只是一种痛苦和沉重的负担,而绝不是什么“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

刘老师和丁老师总结了该章的叙述方法,马克思是头脑里装着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现象状态的,但研究时,他先将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撇开,在分析完一般商品生产特征后再将资本主义特征加进来。刘老师指出,资本主义形态下的劳动过程,包含三个层次:劳动过程(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形成过程(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生产)——价值增殖过程(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马克思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区分了劳动的不同性质,还对资本家的资本也做了区分,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这是之前经济学家没有做到的。

在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中,马克思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了“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并阐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两个组成部分,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它保留并转移了旧价值;可变资本是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再生产自己的等价物(劳动力价值)和超过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刘老师指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使人劳动能力的发挥达到了三重效果:第一,转移旧价值,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消失了,但它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第二,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第三,创造剩余价值。理解这三重效果的核心点就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作为具体劳动需要保存旧价值、转移旧价值,劳动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对于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内容,丁老师指出了许多学界的相关争论,提倡学术争鸣,鼓励大家完全可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通过仔细阅读《资本论》,去有力驳斥别人的观点,并撰写论文,多出有益成果。这是丁老师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每一位同学应当付诸实践的方法。

此次读书活动,刘老师和丁老师不仅带领大家学习经典,也表达了对培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鼓励大家多阅读、多思考、多发文,大家都表示收获良多。

【点击阅读原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