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帅军 讲师

时间:2017-11-24浏览:3411设置

任帅军  19848月出生,山西河津人,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后(2015.5-2017.5),师从肖巍(博士后阶段)、陈新汉(博士生阶段)、李瑜青(硕士生阶段)、武星亮(本科生阶段)。现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讲师。

讲授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研究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权价值、法律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等

科研项目:

2017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系列项目《上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研究》2017XAH001

201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人权价值的生活实现问题研究》(2016EKS006

2016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016M591612

研究成果:

《汇善汇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徐汇)市民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撰稿人之一。

人权价值的五对思维范畴,《学习论坛》,20176)。

论人权价值的主体性,《理论导刊》,20171)。

人权价值尺度思想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610)。

“普世价值”还是共同价值:关于人权价值的辨析,《南昌大学学报》,20166)。

论人权价值认同的意蕴,《广州大学学报》,20165)。

论人权价值实现的双重意蕴,《中南大学学报》,20164)。

人权价值:特征、困境及其实现策略,《青海社会科学》,20162)。

人权价值的公共化何以可能,《吉首大学学报》,20163)。

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161)。

论法律评价活动的要素、程序与共识形成机制,《学习论坛》,20163)。

论法律评价活动中的悖论,《理论导刊》,20151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意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5)。

马克思道德观意蕴及其启示,《伦理学研究》,20141)。

论法律评价的机制、逻辑和矛盾,《学术交流》,20138)。

逻辑悖论的人文向度,《理论月刊》,20137)。

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为本,《湖北社会科学》,20136)。

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关联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6)。

教育困境还是范式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引出的探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5)。

获奖情况:

博士毕业论文《哲学视域中的法律评价研究》入选2016年度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登峰计划,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20176月。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20153月。

上海大学“优秀学生”,上海大学,201412月。

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上海大学,201411月。

上海大学社区“优秀学生标兵”,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部,20145月。

“宝钢优秀学生奖”(宝字第201320267号),宝钢教育基金会,201311月。

社会兼职:

上海嘉之会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