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复旦大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2-06-27浏览:803设置

2022624日,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虚拟教研室第一次研讨会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顺利召开。来自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石河子大学、大理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以“德法”课教学的课程研究、学理阐释和实践解析为脉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虚拟教研室该如何在全媒体时代进行改革、创新与建设开展交流与讨论。

 1 教育部“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虚拟教研室(复旦大学)第一次研讨会议程

复旦大学副校长、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副组长徐雷教授出席并讲话。徐雷副校长对虚拟教研室项目的落实提出具体要求,在虚拟教研室“虚拟共享、动态开放、平台交流”指导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虚拟教研室在落实过程中的两重目标:一是有效的活动交流与共享资源库的建设;二是智慧教育的真正实现。徐校长强调,虚拟教研室是一项有益的教育改革,其开放、共享、共建的教学交流平台使得组织化教学模式的复归得以可能,教学大数据的集成和运用也能为个性化学习成效的分析和对策的实现提供有益助力。如此,虚拟教研室应重视让线上教研室实现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的重要转变。

 2 复旦大学副校长、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副组长徐雷教授发表致辞

在专家报告分享环节,专家学者分别从课程研究、学理阐释、实践体验、大思政课、课程图谱建设的视角进行了有分量的深入交流。教育部全国高校“德法”课分教指委委员、中山大学李辉教授做了“德法”课教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的报告,强调“德法”课程既要重视现实维度,也要重视其中的历史思维。李教授从历史思维的双重主体性、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历史思维反思、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历史思维的实践方式等三个问题切入,提出以大历史观进行教育教学的模式。无论具体形式如何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始终在于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通过历史形成课程育人的厚重感,以此来把握历史思维在学理研究上的方位。

 3 教育部全国高校“德法”课分教指委委员、中山大学李辉教授分享汇报

中央马工程专家、北京大学宇文利教授以 “德法”课中的道德讲授为例,通过学理研究对课程教学的实现进行进一步阐释,并将之形象地描述为“拧绳与解扣”。宇文教授指出,道德讲授以整个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为旨,以建构个体的品性和能力为要,道德问题就是“德法”课的中枢神经。作为集合道德知识与道德履践问题的核心,道德讲授具有集中性和散间性:各个专题拧成一股绳,共同指向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和道德履践的能力提升,这就是“拧绳”;与此同时,道德讲授在道德育人中开解受教育者面对具体问题时产生的困惑,这就是“解扣”。“拧绳与解扣”这两个过程是道德能力与道德实践在“德法”课程中进行综合把握的学理特征。

 4 中央马工程专家、北京大学宇文利教授分享汇报

复旦大学董雅华教授分享的报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的解析理路”。面向经济全球化引发对爱国主义及其教育的诘问,董教授通过学理解析,提出了针对特定的主题和问题的研究方法、讲授方法。在实际问题的把握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等维度共同探究,呈现为以问题为导向、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学策略,展现了理论的、历史的、实证的综合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启发众人对相关研究方法问题的思考。

 5 复旦大学董雅华教授分享汇报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以“德法”课实践教学方法问题作了报告,结合浙江大学的实践教学探索经验,从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浙大“德法”课的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反馈、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等三个方面谈论了自己的见解。马教授指出,实践教学的实质在于参与、体验与行动,有效的实践教学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在主动的体验中将认识转变为情感与行为,由此践行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将习得的知识落实为笃实的实践。

 6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分享汇报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勇教授结合了石河子大学大思政的相关经验,以“兵团红色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为题,就“融入”这一过程展开具体的论说。石河子大学充分运用相关校本资源、积极探索兵团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模式,为在校学生提供和当地兵团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融入这样鲜活的、现实的、现代的红色文化之中,与时俱进地理解兵团文化与精神,也让这样的红色精神在直接的认识和实际体会中切切实实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去,为“德法”教学的学理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

 7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勇教授分享汇报

作为教育部首批高校在线教学服务课程平台“智慧树网”工程师,钱海从支撑虚拟教研室项目的“硬件”出发,向参与研讨会的各位老师们介绍并总结了“德法”课课程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设想。钱老师站在学科整体的角度上,以“知识地图”的形式直观地呈现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分析,并通过对智能图谱的运用,将教学场景里的各类教学资源关联聚合于“知识画像”中,致力于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以此来有效对接学生成长需求,为高等教育持续赋能。平台以“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为核心建设思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多概念与命题的星链联结,立体式地呈现出系统的逻辑结构与关联,展示出丰富的样态。通过“智慧树网”这个有效的课程共享平台,通过AIVR、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教育,推动教学改革,在虚拟教研室建设中,基于全景教室、知识图谱和AI课程等,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场景,从而更好地担负起发现、帮助、传播、汇聚改变教育的力量这一责任。

 8 “智慧树网”工程师钱海分享汇报

在自由发言环节,四川大学李辽宁教授,教育部德法课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学名师、同济大学陈大文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李学勇教授等专家也充分肯定了虚拟教研室在信息时代能够发挥的重要教育意义,并对虚拟教研室平台的后续建设图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设想,达成了继续共同探究的共识。

 9 四川大学李辽宁教授发言

 10 教育部德法课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学名师、同济大学陈大文教授发言

 11 西南交通大学李学勇教授发言

最后,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本科“德法”课教学创新中心(复旦大学)执行主任、教育部全国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总结并提出了对虚拟教研室在信息时代发挥出独特影响力的殷切期待。高教授指出,虚拟教研室将持续聚焦“德法”课程所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研讨、重要实践问题的学理阐释,探讨理论逻辑的阐释方式、实践体验的科学设计等,并加强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努力打造精品、做出特色,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思政课要“讲道理”,做出深入扎实的研究交流,带动所在“德法”课实体教研室的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12 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本科“德法”课教学创新中心(复旦大学)执行主任、教育部全国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总结发言

虚拟教研室专项第一次研讨会,与会的各位老师围绕“德法”课教学的几大重要专题进行交流研讨。在未来的建设中,虚拟教研室也将继续联合各高校马院、马学科研究专家与一流技术平台协同创新,共同上好“德法”课,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新格局。

 1314 线上与会人员合影



(撰稿:赵嘉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