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马院大讲坛第十七期 | 臧峰宇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境界

时间:2020-11-02浏览:466设置

2020930日下午13:00,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同济马院大讲坛”第十七期活动,特别邀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臧峰宇教授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境界》专题讲座。讲座由徐蓉院长主持,臧峰宇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形式在云端授课,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201报告厅现场参加。臧峰宇教授从“共同体的变迁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缘起”、“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要义及其公共生活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思想资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五方面展开,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哲学层面的精神境界。

图片 1


  臧峰宇教授首先分析了原始共同体的形式与变迁过程,指出构建共同体是人类自轴心时代以来的社会理想,但随着物质资源的逐渐增多人类的私有观念与之产生,同时私人领域独立于公共领域,“资本逻辑”在现代契约共同体中几乎无处不在,影响改变了人们“从前慢”的生活节奏。臧峰宇教授指出,五大社会形态的基本来源即源自马克思对共同体的归类“部落共同体、封建共同体、货币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与自由人的联合体”。他认为,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倡导的公共生活世界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强调共同体的成员在公共生活世界秉持平等和共享的原则;另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共同体理论致力于重构当代人的公共性理念与共同体实践,形成的公共生活世界呈现了个人自我实现和奉献社会的辩证法;同时,中国化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具有辩证的中性智慧,倡导共同体成员内部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开放的世界的对话与合作,我们应将社会共同体看作是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场所,谋求共同利益与价值。

臧峰宇教授提出,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眼界、实践思维方式、大同价值理想等层面均具有鲜明的契合之处。需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时代精神、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提供理想模型;需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比较与对话经验,努力形成包容、联动、汇通的世界文化交往图景;需通过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形成超越地域限制的世界意识与交往经验,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明晰自身文化主体身份,以此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最后,臧峰宇教授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了一种新价值观,彰显一种新时代观,倡导一种新文明观,为此,应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走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自觉培养人类文明新形态。

2


  两个多小时的专题讲座,
臧峰宇教授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精神,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体现了为新时代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的中国智慧。徐蓉院长在总结时指出,人类社会在发展程中逐步迈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臧教授的专题讲座站在时代观、文明观角度层层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展现了“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地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回答了怎么认识共同体、怎样建构共同体等问题,把我们的认识引入了新的哲学境界

回应时代重大命题,展现历史责任担当。通过此次专题讲座,可以更好深化对当今世界发展总体格局的认识,切实分析新时代全球领域的矛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我校师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明晰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点击查看原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