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党支部与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编处党支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与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联合过了一次组织生活。本次以理论学习与交流为内容的组织生活是两支部共建的重要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黄睿主持了理论学习与交流会。黄睿同志介绍了马院2015及研究生党支部情况特别是理论学习情况,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编处处长、党支部书记、《上海党史与党建》编辑部主任袁志平同志介绍了党史研究室征编处的构成、组织架构等基本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党支部的5位博士生党员,围绕本次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王洁博士认为,在历史研究中,既要关注宏观研究,也应重视微观研究,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微观研究的重视,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方面要处理好其与宏观研究的关系,另一方面应避免极端碎片化。王桃珍博士梳理了“文化自信”的逻辑演进,强调“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唯有文化自信,才能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张曼博士从日常生活出发,剖析了面对主流意识形态还存在着不自信的原因和表现,并对如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话语的亲和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范宾扬博士从歪曲历史事件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谈起,提出要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关注的点不能跑偏”。武良刚博士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精神切入,强调文化自信要固根铸魂。
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编处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们,结合自己日常的工作经验,也带来了他们对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看法。周奕勤编辑指出,党史杂志不仅要坚持一般的出版规律,也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党史杂志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弘扬主旋律,对于歪曲党史、中国史的言论要坚决抵制。刘捷辑指出,党史学科具有学术和政治两种属性,政治宣传要以学术研究做支撑,避免空洞性的说教。赵菲编辑指出,要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吸收传统历史,把人物细化,让大人物有亲近读者的一面。这就是作为党史报纸讲好中国故事,避免历史误读,树立文化自信的方式。
由讨论环节,马院2015级研究生党支部的硕士生们提出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与疑惑,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们给予了耐心的解答。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党史与党建》杂志主编严爱云指出,党史研究要把重点放在改革开放以后,跟进十八大以来的党的实践、党的理论。写文章要站在现实角度,有现实的目标和方向,但是要深入历史,研究历史。这是党史研究方向的一个导向和规定。《党史信息报》编辑部主任晏蔚青则向大家介绍了《党史信息报》作为全国唯一的一张党史信息报的相关情况,希望这份报纸能成为大家的营养剂,把符合历史史实的正能量,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细节呈现给大家,做到政治正确,史实准确,好读又好看。
最后,两位党支部书记对这次共建交流活动进行了总结。黄睿向大家介绍了本次共建交流选择“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与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背景。目前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体,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标题化、碎片化等特征。作为学生党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员如何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理性自觉,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样选题也是想了解党史党建杂志社的编辑们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是如何适应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办刊方针的创新和原则底线的坚守,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帮助读者客观认识党史的相关问题。袁志平书记总结时指出,本次共建交流活动聚焦全国全党的重要问题,把文化自信和历史虚无主义结合起来,靠坚定的文化自信来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牢记自己的政治身份和社会身份: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史报刊杂志的编辑或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党组织旗帜鲜明,有坚定的价值取向、有正本清源的态度。希望以后能继续与马克思主义15级研究生党支部开展活动,同时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年级支部和教师支部,一起携手为党争辉,为党员添光彩。
本次活动从前期组织到开展交流,双方支部成员都积极参与、认真准备。希望双方将以共建交流这一载体,相互砥砺、共同提高,建立结对共建长效机制,力争通过共建活动,探索党建的新方法、新路径。
撰稿:王梦云
摄影:温演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