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下午,在光华楼西主楼501会议室,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育教学交流会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刘学礼、乐昕、胡志辉、沈冰清、李威利五位教师代表作了主题发言,全体教职工参加本次会议。
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海江教授主持。他指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指导精神,对学院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次交流会以“集中学习提素质、集中力量提能力、集中思想提责任”的“三集三提”为宗旨,借此为学院教师提供增进学术交流与教学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师的素质、能力与责任。
刘学礼老师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与我校具体实践做了题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的报告。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我校十分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撑功能,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具体做法有三大特点:一是推动学科发展方向与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一致,二是推动学科资源与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三是推动学科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建设的有机统一。
(刘学礼老师交流发言)
乐昕老师结合思政课教学实践,以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为切入点,做了题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的报告。她指出当前95后大学生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在学习方法上有所不同,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普及是造成这一不同的重要原因。这给思政课教学带来新问题:学生往往在上课前早已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且这些观点较多来自互联网与新媒体。这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如:教师如何去了解学生的认知、如何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如何教会学生辨别真假的方法与能力等,并就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给出思考与建议。
(乐昕老师交流发言)
胡志辉老师就“‘慕课’会促进思政课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变吗?——‘慕课’在思政课的运用”为题进行了报告。他从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开设七个学期以来的进展与反响讲起,进而深入探讨了共享课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如:名师主讲与团队讲课哪个更能体现教师价值?在线视频+直播课+小班讨论,三者如何协调统整?最后胡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他对思政课创新的两点思考:一是,创新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二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提升。
(胡志辉老师交流发言)
沈冰清老师结合自己近年来的研究,做了题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及启示”的报告。她指出上海在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相关研究仍然比较薄弱。一方面,无论从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投入,上海与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上海丰富的党史资源和学术基础不相称;另一方面,从上海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开发现状来看,存在资源整合度低、无法与学段相结合、资源使用效果差等问题。要真正发挥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需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红色文化资源部分与整体的联动关系;二是物质资源与精神内涵的关系;三是校内德育教育和校外红色场馆实践的关系。
(沈冰清老师交流发言)
李威利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新单位制:当代国家治理机制的调整与重构”。单位制是指改革之前的中国,个人和单位组织之间的高度关联。在改革以后,国家是以何种机制进行空间治理的?他指出,国家进行空间治理的主要资源和机制是“体制内单位”。在政治和国家治理领域中仍然存在着清晰的双轨制:一方面是机关、高校、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单位;另一方面是民营、社会组织、网络等体制外空间。这种新型关系可以用“新单位制”的概念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单位”仍然在当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李威利老师交流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乐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