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复旦大学)、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中心(复旦大学)主办的首届“德法论坛”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在光华楼西主楼501会议室开讲。论坛以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客户端为工作平台,通过钉钉会议进行同步线上直播。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唐明燕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水静教授担任与谈嘉宾,论坛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奇峰副教授主持。
唐明燕老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具体论说中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儒释道的高度融合,并澄清了对道家、道教、佛教的一些常见误解。唐明燕老师又从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分享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经验。讲座的最后,唐明燕老师建议一线教师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汲取儒释道三家的理论优势,这不仅能为思政课教师的备课、教学实践提供丰沛的理论资源,同时也能为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知行合一提供思想土壤。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水静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唐明燕老师本次讲座选题新颖、内容深刻,通过鲜活的语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走进生活,是一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精彩示范课。刘水静教授就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作了深入阐述。在交流环节,任帅军老师就中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课之间的时代之变与唐明燕老师展开了深入讨论;崔涵冰老师结合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分享了对思政课法治教育教学的思考;张奇峰老师围绕佛教与儒家的苦乐等问题与老师们作了进一步交流。
“德法论坛”是由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复旦大学)、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中心(复旦大学)主办。虚拟教研室以“虚拟共享、动态开放、平台交流”为原则,力求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中心是教育部设立的本科“德法”课教学创新中心,旨在为全国本科院校“德法”课教师提供学理研讨平台以及课程资源支持。“德法论坛”在这一背景下设立,旨在打造全国“德法”课教师学术共同体,构建互联互通的学术网络,促进全国“德法”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生产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繁荣思政学科。作为“德法论坛”系列第一期活动,本次讲座立足“德法”课一线教学实践,力求将前沿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侧”优势资源,充分展现了“德法”课教学研究的生命力,在深度交流碰撞中推动“德法”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供稿 赵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