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青年党员师生回信精神,推进“四史”教育活动和“四史”课程建设走深做实,7月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在光华楼西主楼501室召开“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建好‘四史’课程”座谈会”,研究部署“四史”课程建设问题并进行集体备课。校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许征,党委副书记刘顺厚、潘孝楠等出席会议。座谈会由院长助理李国泉主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推进“四史”课程建设,遴选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委讲师团“四史”专家宣讲团成员杜艳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委讲师团“四史”专家宣讲团成员朱鸿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李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复旦大学讲座教授陈锡喜等四人分别牵头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门课程。会上陈锡喜、杜艳华、朱鸿召分别介绍了有关课程建设思路和建设计划,受李冉教授委托,课程成员青年教师赵刘洋介绍了《改革开放史》课程有关情况。
陈锡喜认为,“四史”课程建设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他回顾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500年进程,强调《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建设要正确把握政治性与学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的关系,最终把学生引导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上。
杜艳华认为,开好“四史”课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要遵循课程建设的教学规律和基本原则,注重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朱鸿召全面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强调“四史”课程的价值性,指出《新中国史》课程建设需要聚焦“牢记初心使命、走好新长征路”的主题、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线,正确认识和处理新中国史与其他“三史”之间的逻辑关系。
赵刘洋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史》的课程体系,认为这门课程需要讲清楚改革开放如何从经济改革拓展到社会各领域的历程,讲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程,讲清楚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特点和面临的内外风险挑战。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雅华,副教授肖存良、薛小荣,讲师包炜杰、张涛等与会教师纷纷就“四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深入探讨了“四史”的相对独立性和统一性、“四史”课程的学理支撑和价值导向等问题,并就如何开好“四史”课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许征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学院党委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落脚到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上,落脚到用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上,系统谋划和重点支持建设“一宣言四历史”的课程体系。她强调,希望“四史”课程负责人能够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利用好上海市和复旦大学的红色资源,利用“三集三提”机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持续的努力,把“四史”课程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一流课程。
(撰稿:李国泉摄影:朱玮审核:潘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