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当代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4-10-22浏览:10设置

为了进一步交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推进21世纪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2024年10月12—13日,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当代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论坛”在复旦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庆大学、安徽大学、天津大学、《江海学刊》《贵州社会科学》杂志社等60余位专家和青年学者与会。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方向负责人夏巍教授主持。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冉教授和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负责人陈学明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吴晓明教授

吴晓明教授在致辞时表示,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历经四十余载的持续发展后,现已步入一个亟需转型的新阶段,其核心聚焦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比较研究。在此进程中,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深入剖析现代化进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重视具体而非抽象的普遍性概念。同时,我们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条件、历史背景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根基,进一步增进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者间内在联系及各自特征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李冉院长

李冉院长在致辞中,代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全体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欢迎,并详细阐述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关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点迅猛发展的缘由,他强调可归结为以下三大要素:一是比较融通的研究视角,二是协同联动的组织架构,三是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研究立场。这一显著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三方联动,共同推动了学术共同体的高效运作与持续发展。


陈学明教授

陈学明教授在致辞之际,全面介绍了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状况,高度强调了该学科在探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的核心价值与深远影响。他进一步指出,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求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深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而言,应当积极寻求并实现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学者们应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文明批判、人类新文明理论构建等七大维度深入探索,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提供宝贵的思维路径与灵感启迪。

在“高端学者论坛”上,分别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海江教授、《江海学刊》杂志社冯潇副研究员、《贵州社会科学》杂志社李迎喜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覃晓洁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和现代化理论”进行了主题发言。

一、关于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的前提: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学院欧阳康教授分析了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差异与复杂性。他主张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领导和战略定力,加速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引导人类思想向更美好的未来发展。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名誉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向军教授探讨了中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比较与融合。他强调,研究者应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和党的文献中的文明思想,整合并创新这些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论,并进一步研究文明与文化、实践、社会及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王晓升教授指出,当代的现代性研究缺少形而上学维度,其核心是对超越的思考。如果失去这一超越视角,人们会陷入无尽的生存竞争和工具理性的困境。只有摆脱征服的渴望,人类文明才能迈向更好的未来。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平教授认为,虚无主义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时代症候,生态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生态领域中的延伸,虚无表达在生态维度就是生态领域的价值颠倒现象。马克思生态修复主义对我们的启示在于,认知到生态危机实质是一种西方文明的危机,不进行文明路径的改革,人类生态的改善没有希望,因此我们必须转向中华文明。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吕进教授强调,现代性随着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全球化快速发展,对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消解文化焦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通过批判和反思现代性问题,可有力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类自由解放和发展。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绪明教授指出,在当前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对共产主义学说的研究有所欠缺,因而在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存在许多和共产主义相关的问题,有待学者们关注与思考。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欲立副教授指出,在西方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特殊性的遭遇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是其重要桥梁。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和中国现代性理论的对接来自实践,即中国的具体实际。


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解读: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学琴教授表示,研究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的形成,才有助于更好理解当前现代化话语力量东升西降的本源,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如何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框架,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实现崛起。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建丽教授以数字帝国主义批判为视角,强调要提升中国在国际数字治理中的话语权,促进我国在国际数字治理领域自主话语体系的建设,构建普惠繁荣、和平安全、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进入新阶段。

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哲学学院赵士发教授从“多元现代性”出发,论证了现代西方模式并非唯一真正的现代性,只有从实践角度恢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思维方式,才能奠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即唯物史观。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礼银教授比较了习近平和哈贝马斯的联合国观,她指出,在经济阻滞、俄乌冲突、中东乱局等全球问题背后,对联合国进行研究有着相当的现实必要性。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齐艳红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有必要从学理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的观念更新进行系统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哲学研究,必须遵循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历史的有机统一”方法论,即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连续性,遵循唯物史观方法论,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陈祥勤研究员认为,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启发,要科学建构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经济形态,必须正确看待并重视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出的社会化生产的组织、运行和管理机制,并坚持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及人民在建设新经济新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丽双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三重性的建构因素:民族复兴是基本的主题,社会主义是基本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基本路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体现了人类终极关切。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研究员彭召昌认为,要回到马克思对现代性理解的主要轴线。从历史维度看,在传统被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取代之后,资本主义现代性会走向社会主义现代性。从空间维度看,现代性分为西方现代性和东方现代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温旭表示,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而言,数智文明为人类偏重物质文明转变为注重精神文明创造了视域。数智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向度和重要组成,其效果呈现决定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高度。


三、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资源性意义: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教授认为,在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话时,要遵循“一体两翼”的策略,“一体”指站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两翼”一方面是理论基础,即加强经典著作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现实基础,即注重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学院张亮教授指出,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逐渐式微,但其理论遗产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理论资源,推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明安教授指出,吉登斯和哈贝马斯在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该理论。齐泽克结合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视角,认为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透明性破坏了传统结构,同时催生了新的社会控制形式。

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哲学学院蓝江教授指出,国际上掀起了针对技术封建主义的批判思潮,中国学者在此背景下的使命,不能仅停留于对该思潮引介,而应立足于中国国情,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孙亮教授指出,拉扎拉托借助主体维度反思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力支配关系,“制造负债的人”是当代新自由主义机器奴役的典型形式,它通过引发内在的罪恶感和亏欠感,实现了社会个体迎合经济系统这一机器的要求。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司空研究员认为,赫勒区分了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并认为有意义的生活在价值论上高于幸福的生活。赫勒主张一种具有理想主义的日常生活,拒绝停留于自我保存的阶段,而是注重个性的发展、内在生命力的彰显、实现类本质的自由。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贵贤副教授,从异化理论的地位与价值问题切入对耶吉异化论的探讨,指出虽然异化理论被视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应用的概念以及本质主义意蕴而淡出哲学家的视野,但由于当下世界异化现象的加剧,从本质主义的泥潭中拯救异化、为其正当性进行哲学辩护是批判理论的重要课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春明副教授指出,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学说透露出他对身体问题的重视和理解,这一点尤其反映在他对镇压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出的区分中。有必要正视并加强对阿尔都塞思想当中潜在的身体论基础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身体首要性问题的探讨。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李瑞艳副教授表示,英国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优点在于拓展了对国家政治性和权力性、国家自主性和独立性问题以及国家相对性属性的探究。问题在于虽然打破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问题的经济决定论或阶级还原论的传统解释,但又使它陷入了某种多元决定论,甚至是没有决定论的理论僵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健讲师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和中国的现代性理论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这一论域有契合之处,但法兰克福学派未充分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过于注重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区分,最终落入了乌托邦社会主义之中。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旭娜讲师指出,格伦德曼主张以马克思自然观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反对将生态问题的根源归咎于“支配自然”以及人类中心主义。格罗德曼缺陷在于,一方面仅停留在生态价值观,未看到生态问题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另一方面未触及引发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弱化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批判。



 “未来学者论坛”由《贵州社会科学》蒋萌编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健讲师主持,韩欲立副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温旭评议,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虞昊,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张逸霄,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岑朝阳,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谢爱民,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黄佳,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廖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高伦、胡运海、邝光耀、廖文淇、李明珠、莫颖骞、硕士生马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贾博文、李可歆、成杜若围绕论坛主题分别进行了发言。


夏巍教授

高端学者论坛总结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欲立副教授主持、未来学者论坛总结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高伦主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巍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指出,中外马克思主义既在“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性状况”的历史性叙事中本质汇通,又因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现实而呈现出具体化的理论样态。我们作为身处现实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肩负着深入探究“现代化进程”与“现代性状况”的重要使命。我们既需立足于中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异质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多元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理论资源;又应着眼于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同质性特征,推进中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比较与融通,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展开实质性对话,特别是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现代化进程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供稿人:高伦、林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