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马院召开纪念“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一周年线上研讨会

时间:2020-03-24浏览:252设置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一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不断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开拓我校思政课建设新局面,3月17日,马院专门召开在线研讨会,组织学院广大师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畅谈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体会和思考。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永贵: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关键在思政课教师,核心在课堂,积极打造“思政金课”,因此必须推动教育教学创新,着力在推动“课堂革命”上下功夫。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革命”必须把握四个环节,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为王,师生互动联动为主,手段技术创新为辅等环节。同时,按照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站位,把“六个要”落到实处,把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当成崇高的事业和追求,努力打造新时代思政课“课堂革命”的共同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
      “马工程”首席专家王小锡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就是说,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践说明,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上下功夫,即要密切结合教材内容,在授课中科学地符合逻辑地嵌入社会发展进程中已经发生的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二是要指导或直接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小课堂难以获得的切身体验。三是要理直气壮地批判社会上存在的错误的丑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坚持泾渭分明的思想政治立场中提升学生正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例如,在抗击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高效的成果。这是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最有说服力的加强“四个自信”的案例,是最有效开展调查研究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震撼心灵的典型事件,是最可以在对弘扬正气和反击造谣污蔑等邪恶行为的分析中提升学生正义感的重大社会现实。
教育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分教指委委员王跃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不仅仅是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而是向全党提出一个具有重大政治、历史意义的命题:中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个关系到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持?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接班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在今天的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的种种意识形态偏见、质疑还十分猖獗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个重大命题,不仅十分及时,更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马院院长王刚教授:一年来,南师大马院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办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院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院,成为全国37所重点马院之一。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积极探索“网络、课堂、实践‘一体两翼’的思政课教学”集体行动的江苏方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遴选为国家一流专业,“形势与政策”课被遴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五门本科思政课在线课程选课人数达17万人次。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1人获南师大“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获南师大“教书育人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等发表理论成果,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我院教授领衔的《雨花英烈精神》正式列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
      马院党委书记李前进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尤其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及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六个要”的素质要求更是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使命和要求。结合高校实际,认真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实中办、国办文件和教育部46号令要求,需要采取有效举措,通过进一步强化队伍配备、明确待遇发展、优化工作机制等来切实关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马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汤建龙教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做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必须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战场”、其他各类课程这一“分战场”和家庭、社会这一“校验场”三个场域中合力共进,并使三者角色清晰、职责明确、关系协调,各自发挥其应该承担的育人功能。要使这三个领域合力共进,需以当前最具广泛认同性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纽带和标杆,统筹安排,进行顶层设计,建构立体的、全方位、全格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马院孙迎光教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思政课涉及目的论设定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合规律运动——如何培养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践特质——为谁培养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马院朱小玲教授:思政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铸魂、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职责。但由于种种原因,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并没有真正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如春风拂面,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而且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职业感和使命感。作为一个在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科研三十七年的老教师,我既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更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期待同仁和后辈们按照总书记“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在思政课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立德铸魂育人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马院刘云林教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这是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和地位的明确定位,也是党和人民的重托。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既关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对他们的一生幸福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还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走向具有深远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肩负的这种重任,要求其必须对这份工作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以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提供支持力量。
      《纲要》课教研部主任翟洪峰副教授: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积极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年来的作为和经历使我对“3.18”重要讲话有了切身的理解和体会,也有一些感悟。一是更加理解和认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以言传身教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更加理解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基本要求。“六要”指明了思政课教师提高素质、加强修养的总方向,每一条都至关重要。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我对“情怀要深”的体会尤深。“纲要”课教师的家国情怀是一种理性、热烈、深沉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教师应当用这种情怀去厘清部分学生朴素的家国情怀中非理性的成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苦难和辉煌,尤其要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既热烈爱国和建设国家,又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与开放合作的精神。三是更加理解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基本原则。如“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贯彻在“纲要”的教学中,就要求任课教师熟知中国近现代史,在娓娓道来的历史叙事中提炼和升华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实现史与论的结合、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只有这样,“纲要”课的教学才能避免空洞说教,“纲要”课教师才能远离空头政治教师的标签。
      基础教研部主任汪洁副教授:习近平总书记“3.18”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和《意见》都凸显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地位,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课程自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基础”课教师应根据“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地讲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思维,塑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概论》课教研室主任管新华副教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八个相统一”为抓手,即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而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其中,我对灌输性和启发性感受最深。灌输是前提,启发是过程和结果。学以致用首先要学,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但以前者为主,学生不会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不会天然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观点,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系统教育。同时还要着眼于“用”,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发现真理的魅力和力量,自觉以之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原理》课教研部主任王燕副教授:习近平总书记的“3.18”讲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第一次单独为一门课发表重要的讲话,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地位之重、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之重。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国当前思政教育的现状以及我所教授的课程,我认为,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上好思政课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增强学科自信,持之以恒地、踏实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典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学理性和逻辑性。要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魅力,仅仅依靠政治信仰是不够的,必须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所以,我们要熟读精思、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学术支持。
      马院青年教师王磊副教授: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其中一个较大的体会是:总书记提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我认为总书记说的太好了。思政课教师自己如果没有信仰,或者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让我们的学生去信。我认为,第一,这不是一个政治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第二,这也是一个不讲情理的思政课教师。自己不信让别信,那是强人所难。要想让别人信,首先自己信,只有这样讲课才能更有底气、更理直气壮,也更能让我们的学生信服。
      马院青年教师刘昂副教授: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既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这便为当前青年教师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等途径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找寻中华传统美德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从而通过理论探讨、实践教学等途径促使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产生“自知之明”,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民族自豪感。
      2018级博士生张晓旭: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不仅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后备力量,我要时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讲政治、拓视野、严律己、正人格,在怀抱教育情怀的同时积极探索,并矢志不渝地朝着成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目标奋力前进。
2017级硕士研究生李晓瞳:今天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办好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培育一代代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新时代人才。二是要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办好思政课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三是要提升思政课质量,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守正与多元形式教育的统一。
      2017级硕士研究生陶俊宜: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回首过往,一堂堂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些经典课堂不仅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最好体现,也成为很多我们马理论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继续“立德树人”伟大使命的最佳启蒙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我对于新时代思政课的感悟和期许。“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知和提升的过程,这个认知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氛围的营造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我想,新时代思政课能够成为凝聚共识的重要桥梁,扎根中国大地的课堂,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016级思政专业本科生穆睿:自从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作为思政专业的学生,我就格外关注思政课如何能更好地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前社会网络发展迅速,信息过于碎片化,青少年在捕捉信息时容易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片面、错误的理解,因此我认为思政课关键在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真正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2016级思政专业本科生贾书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那么,作为思政专业的学生,我们应对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有着明确的认识。首先,我们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对于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明确的把握;其次,我们要有开阔的视野,形成专博结合的知识结构,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考;最后,要不断磨练自身的教学本领,要明确自身作为思政课教师后备军的责任。
      2017级思政专业本科生钱乐希: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了郑重回答。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我更感受到了自身任务的艰巨,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扩宽知识视野,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个人素质,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合格思政课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任重道远。南师大马院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持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金课”,不断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再上新台阶。

【点击查看原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