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复旦大学第二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

时间:2019-03-27浏览:418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复旦大学第二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


2019324日上午,“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复旦大学第二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基地联合主办。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承功、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束金龙、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翔、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海江教授以及来自复旦和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的138名优秀研究生代表参加,全国重点马院均选派优秀研究生与会。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翔首先代表我校研究生院在开幕式上致辞。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学科,研究潜力巨大,强调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研究生论坛是促进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之间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并表达了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打造成品牌的信心。

上海市委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束金龙在致辞中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和青年学子的发展提出希望: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划和建设要有更高的站位和格局,不仅要直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更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二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学子要脚踏实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结合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机遇,以求真的精神、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在人类文明的集合中探索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意蕴。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承功在致辞中代表学校感谢全国兄弟院校对于论坛的大力支持,并对与会师生表示欢迎,他表示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实阵地,他介绍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配合学校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一流学科群,形成具有顶尖水平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地,并表示诚挚欢迎各地青年优秀学子参与这一事业。

经过学院专家匿名评审、独立评分、综合排序等环节,700余篇来稿共评选出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教授宣布论文获奖名单,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翔、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束金龙和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承功,分别为论文二等奖、一等奖和特等奖获得者颁奖,并对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开幕式结束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做了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代任务”的主旨发言,他深入分析了“三个意味着”的丰富内涵,指出处在时代焦点上要直面时代问题的核心所在,要开辟新的文明类型、培养时代新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冉教授做了关于“新时代如何度过”的主旨发言,他从民族复兴、人类社会命运、世界历史的角度分析新时代的内涵,指出新时代的矛盾必将更加突出,新时代的目标将更加高远,强调应当在历史的纵深刻解读新时代。

最后,兰州大学靳永茂、厦门大学艾小峰、复旦大学包炜杰、中央党校王阁、南京大学刘卫东、浙江大学李萌萌、北京交通大学谢卓芝、复旦大学徐伟轩、钟祝等九名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得者分别向全体参会人员作了论文汇报。汇报结束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顾钰民教授、杜艳华教授分别就汇报人的论文作出精彩点评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本次论坛由“经典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基本理论”、“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资政育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关键在党·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基本理论与创新发展”五个主题分论坛组成。在下午分论坛环节,与会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据悉,此次论坛系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旨在为青年学子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纵深发展,是复旦大学学习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甜供稿)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