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

时间:2025-11-04浏览:22设置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实践,10月31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光华楼西主楼501举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出席会议并讲话,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学院骨干教师代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体教师、学院研究生理论宣讲骨干等40人参会。备课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梅鲜主持。

会议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晔解读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宣讲提纲,重点传达了蔡奇常委对全会精神进课堂的要求,并围绕“五个讲清楚”对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进行了系统梳理,强调要将全会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特别是讲清楚“十四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新征程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以及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交流环节,各教研室代表结合各自课程特点,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出多样化思考。董雅华老师从融入原则与融入切口双重视角切入,提出坚持及时性、准确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课堂学习与人生实践相统一的三大原则。同时抓住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自信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的四大切口,引导学生在理论滋养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金伟老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为例,主张结合历次五年规划核心目标与落实成效对比,建立每节课20分钟左右的微课堂体系,运用案例教学与辩论形式,深化学生对发展规律的理论认知。

林青老师则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重点阐释了二十届四中全会制定“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意义,强调要讲清“全面深化改革”与《原理》课程中“改革创新”的内在关联,以及文化议题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的时代要求。

李国泉老师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提出讲好“十五五”规划,需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新发展方位、新发展理念的形成逻辑与实践要求,深刻阐释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要义。

张涛老师指出应当从历史经验维度出发,通过讲述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传统与接续实施的显著成效,揭示我国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并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生动解读十五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五位教师的分享紧扣教学实际,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温度,为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课堂提供了多元路径参考。

陈志敏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对各教研室的充分准备与深入思考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将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并对学院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全面准确学好全会精神,筑牢思想根基。全体思政课教师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通过理论学习与教研讨论实现学习全覆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要发挥“头雁”作用,依托学院“三集三提”备课优势,夯实理论基础。二是准确生动讲好全会精神,增强理论感染力。要精准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找准学科融入点,以鲜活案例、生动表述推动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贯彻全会精神;三是抓住契机用好全会精神,推动教学实践,以全会精神为引领,将其有机融入授课全过程,助力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将以此次备课会为新起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教学、科研与育人的强大动力,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为复旦大学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守正创新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思政“金课”。

 

文字:郑轲文

图片:宋春梅、王一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