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马院研究生学术训练朋辈交流第一讲”顺利举行!

时间:2020-04-23浏览:1188设置

   324日下午,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投稿经验系列分享会第一讲在腾讯会议上顺利举行。会议邀请了我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包炜杰、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孙健和201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徐伟轩做投稿经验入门篇分享。本次线上交流会共有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190余名同学参与。会议由学院研会学术部的王诗茹主持。


  

   本次线上交流会共分为经验分享和问答交流两个环节。首先,孙健以“学术论文的‘负面清单’”为主题论述了如何避免论文写作中的雷区这一关键问题。他从选题出发,依次对摘要、引语、文献综述、正文、结论以及参考文献中的经常会出现的错误逐一举例,并示例规范的格式和内容。他强调写作论文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能展现出作者对待学术的基本态度。同时,他也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投稿经历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明确自身定位,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优势、选题、质量定位,琢磨各种刊物的不同风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完成写作。二是要做好精细化修改,特别是在基本格式、错别字和病句方面更应注意细节;三是要清楚投稿方式,甄别虚假网站,在此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第二位分享人徐伟轩的核心主题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经验积累论。他从个人的投稿经历出发认为,投稿技巧是次要的,写作质量才是最根本的,告诫大家不要耗费时间成本。他认为,这样的原则落实在具体的写作中就在于要明确题目是否新颖聚集,要做到摘要简明扼要、观点准确独到、思路清晰严整、语言专业流畅、引用规范权威。同时,徐伟轩认为论文写作要靠文献和时间的沉淀,要将是否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容是否新颖作为论文写作的根本指向,避免学术雷区,即一种说教式的论文写作结构。最后他告诫大家不要一稿多投,避免买版面,要结合自身的专业选择合适的期刊,才能更好提高命中率。


  

   最后,包炜杰强调学术训练的“关键一招”在于选题。他认为如何用好这关键一招,总的来说是“问题意识”。首先,他认为问题意识来自于如何有效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何快速准确且出色地选题与写作,以及如何优雅地给心仪的期刊投稿。之后,他从自己的写作、投稿经验出发,结合北大、人大相关同学的发稿主题和内容,提出写作应具备三大基本要求——聚焦核心问题、结合文本、做比较研究。他强调要“有效阅读经典”,明确文本、思想史、认识论、价值观和解释学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方法,落实到中国的实际问题上。最后,他总结到,很多时候成功的最后一公里在于“时间”和“勇气”,要对论文精心修改,投稿时勇于不断尝试。


  

   经验分享结束后,各位同学也就自己的专业、目前已有的投稿问题、将来在论文撰写方面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向三位分享人提出问题,分享人做了详细的解答。


Q1 做海外中国研究如何获取外文文献?

A1:首先一般都是国外留学、访学时候获得的外文文献,其次在文献使用上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和取舍,也需要精通相关语言。


Q2 对于一些以热点问题为核心的征文被退稿之后,稿件的时效性丧失,这样的稿件怎样处理?

A2:首先应该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文章还缺乏什么,是理论不足还是分析不深入,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修改,给以后的选题带来更多启示。


Q3 对于文献的解读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思维导图有什么更好的模式?

A3:读文本最重要的前提是明确自己的选题,再聚焦到文献检索和选择上,用代入问题式解读文本的方法,更具有效用和价值,并且思维导图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围绕自己的选题来展开,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文献阅读模式。


Q4结合自身的投稿经验,希望能分享一些投稿回复较快的期刊?

A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这个期刊回复较快,期刊的审稿周期一般是两三个月,在投稿过程中要与编辑部进行适当沟通和联系。



   本次投稿经验分享会“入门篇”在互动问答中接近尾声,分享会干货满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下期预告:结合不同专业进行的分类写作讲解,敬请大家的关注和期待!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