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功举办第七届暑期高级研修班

时间:2018-08-29浏览:1663设置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伴随改革开放40年发展之际,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培养既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具有现实关怀和理论敏锐性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积极推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复旦大学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于2018819-24日,联合举办了第七届暑期高级研修班,主题为“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青年学者共60人参加了此次研修活动。

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教授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与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指出本次研修班的展开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九个方面系统展开。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承功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致辞。他从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在中国的历史展开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高度关切现实等方面,指出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着学术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要注重把握学术性、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希望大家能够既把握其学术的基本宗旨又切中中国社会的现实,在现实中把握本质,在现实的展开中把握必然。研修班学员代表、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洁教授在开班式上表示,很荣幸有机会来复旦进行集中学习、研修。她倡议学员们一起努力,在共同的学习交流中学有所获,并承诺积极投身到研修班的管理工作当中。校党委宣传部孙谦副部长、校文科科研处葛宏波副处长出席了本届研修班开班仪式。

本次研修活动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讨论、解读和研究。在为期一周的课程中,邀请了9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设了系列专题报告,包括张双利《论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历史必然性》、吴晓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历史理论》、邹诗鹏《现代性与虚无主义》、肖巍《作为发展问题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解》、陈学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在新时代的意义》、王德峰《社会权力概念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吴海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及其当代检视》、郑长忠《人民民主的中国形态——基于文明发展视角的研究》和刘红凛《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与新时代党的建设》等。

9场讲座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新时代如何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进行了深入探讨。研修班采取专家授课与现场互动,小组研修与交流汇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使学员们针对研修主题能带来更多理论思考。在这9场讲座的互动环节,学员们总共提了近30个问题。在研修过程当中,老师们的精彩讲授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他们围绕讲座内容经常交流到深夜,更有学员在学习汇报的阶段提到,主讲教师的授课对他的震撼之大以至于夜里做梦都在思考相关内容。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学习的收获很大,对学术之道与教学之道都有了更深的思考和领悟,会将这些收获延续到今后日常的学习研究当中。

在结业仪式上,5位学员代表张筱荣、冯燕芳、余礼信、潘坤和赵晓宇等老师作了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张筱荣老师从提高思想认识、更新研究理念、明确自身使命等方面分享了研修体会。河北大学的冯燕芳老师从教学、研究和会务服务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心得收获;南昌大学的余礼信老师分享了四点感悟,指出共同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学者的使命;四川农业大学的潘坤老师用“两级相通”、“和而不同”和“学无常师”三个关键概括了自己的研修心得;西安科技大学的赵晓宇老师从“以感动成就生命的精彩”这句话出发,分享了自己的研修体会。研修班班长郑洁老师对全班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总结。她用“四个好”、“四个高”、“四个新”和“四个感”总结了此次研修培训。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本届研修班的班主任任帅军老师做了班务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包括班长、组长在内的所有研修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致以真诚感谢。作为研修班的会务协调老师,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度让他特别感动。他还分享了自己对高研班学习交流的思考,表示这将是一段宝贵的同窗情谊。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海江教授从研修主题、授课品质、会务工作、学员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效五个方面对本次研修班进行了整体总结。他指出,今年既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又恰逢新时代元年,开展“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研讨恰逢其时。研究班的授课老师、学员和会务工作者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本次研修当中,而且学员的学习心得也围绕主题深入展开,他表示这是一届举办的非常成功的研修班。吴老师用了“收获多多”、“情谊浓浓”和“信心满满”表达了对学员们的美好祝愿。他热烈欢迎大家利用各种机会,再来复旦大学交流学习。


(代红豆供稿)


学员学习心得摘录:

此次研修培训,不仅使我更加明确了初心和使命,而且理论水平和学识素养也有很大提升。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不放松”的思路来谈此次研修学习的感受。一个中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两个基本点:教书育人和学术科研。三个不放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次研修培训将是我的一个全新起点。我将努力成为“善于人,能科研”的优秀人民教师,努力成为并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栾淳钰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为期五天的高级研修班即将接近尾声,非常享受这个美好却短暂的时刻。在这里,我不但得到了思想理论的提升,接受了思维的训练,更知道了自己的差距。学术的路任重道远,教师的职业永远在路上。第一,学术之道,贵在问学求真。研修班充分体现了复旦大学严谨、深刻、求实、创新的学术氛围。第二,学术研究、问学求真无止境。授课教师不拘泥中今中外、不割裂中西马,不设学科壁垒,在退回书房和面对现实之间不断穿行。——李梅敬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参加此次研修班对我有多方面深刻启发:第一,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科研,要以理论逻辑钳住人。第二,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科研,要以事实整体说服人。第三,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科研,要以思想交锋引导人。如果不把握以思想交锋引导人这个“变”中之“不变”,则极容易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置于“心灵鸡汤”、“自说自话”、“闭门造车”之境地,极易导致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缺乏思想交流的豪气、缺乏价值对话的底气,以及缺乏思想交锋的勇气,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战斗性、发展性则将逐渐“褪色”。——魏强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我对本次学习有两个方面的感性认识:一是主办方工作做得很细致、很周到。这使得参加学习的学员都觉得这次学习活动很愉快,气氛也很和谐。二是课程内容安排合理,专家认真负责。研修班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进行了设计,并置于新时代的情境,注重了理论的深度和现实的关注两个层面。我对本次活动也有两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一是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做好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者。二是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要做一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我觉得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这类暑期高级研修班的方式非常可取,值得学习。——刘光斌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通过研修班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第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复旦大学的授课教师都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特别是对马列原著都非常熟悉,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第二,要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应该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第三,要准确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复杂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研究问题。——韩云忠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此次研修我最大的体会是: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有助于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储备,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认识和深层次理解。第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要突出九个方面的学习。第三,提高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水平,需要科学的方法。第四,研读经典文本需增强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第五,当前需增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研究,深刻理解习近平讲话的新概括、新观点、新叙事。——杨汇智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此次研修班让我感觉到:第一,要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研修班主讲的几位专家不约而同都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读,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经典文本要经常读,经常思考其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二,要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第三,要从共产主义的角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冯旺舟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返回原图
/